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门211历史学院校大比拼

[复制链接]

25

主题

29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1 17:3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次介绍已经排除985院校,因为前段时间已经做了介绍。以下介绍并未按照学科实力排名。
华中师范大学
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0人。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马敏教授担任我校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设在本院。
学院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经济社会史、文化产业等专业博士研究生以及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史、经济社会史、文化产业、课程教学论(历史学科)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并培养教育硕士(历史学科)。
多年来,我院为高等学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教育部首位历史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桑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虞和平、北京大学教授王奇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傅道彬、山东大学教授冯浩菲、北京大学信管系主任、教授王余光、苏州大学教授王继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朱英、周国林等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均出自我院。
东北师范大学
我院中国史系是在原来的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0年)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的。现今本系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在国际性、全国性、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职务。系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先秦史、先秦诸子研究、秦汉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经济史、东北边疆史;晚清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外关系史、国际移民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目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法国查里·梅耶基金会项目、日本东京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等40个项目的研究。系内现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50人。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日本史学者组成的。长期以来,世界史专业在国内史学界享有盛誉。林志纯、朱寰、丁则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曾长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教师编写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发行的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纲》及配套发行的多媒体光盘等等,在当代中国史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世界史教学与研究中的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由我系教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4项,其他项目3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美国研究》、《日本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0年,由于我系世界史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就,由我系教师组成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988年、2001年和2007年,世界史专业先后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我系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有: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等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多个系列。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前身溯源于1944年建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之时即设有史地系。2000年学校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和院系体制调整,历史系、唐史研究所和古籍整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为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坐拥地处千古名都、周秦汉唐统治中心的西安的独特地域优势,在“自由、自信、自尊、自强”理念引领下,近七十年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为国内外瞩目的学术成就,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朱本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方重镇。
目前,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考古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设在西北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文物与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方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学历层次高、学缘关系多样化等优势与特色。现有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8人,合计占全体教师的68%;具有博士学位者58人,高达86.6%。
学院设有历史学系和文博系,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创新(非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和古典文献学四个本科专业招生。学院可以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考古学可招收学术型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本科生77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87名。建院(系)近七十年来,学院已经形成了质朴平实、不尚空谈的学风和自由平等、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许多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本、专科及研究生等各层次优秀人才,历届毕业生中多人已成为学界翘楚和基础教育的中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是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为基础,吸收国内外一批相关知名专家学者于2000年3月组建而成的新型、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2000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又以历史地理学学者作为骨干力量,联合校内外历史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建立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不久,即在同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接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又于2002年元月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研究院下设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普里克中心、期刊部及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历史景观遥感分析与GIS实验室、文印室等行政管理与研究辅助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创办于1938年。先后有钱基博、杨树达、李剑农、陶懋炳、林增平、皮名举、谢德风、孙秉莹等史学名家执教于此。他们为本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形成了朴实优良的学风。
历史文化学院组建于2003年,现有历史学、历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已形成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欧洲近现代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西方古典文明、世界地区国别史、近现代国际关系等相对稳定又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分别于1984、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历史学硕士点。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中国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保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的“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所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另建有伊朗研究中心、古典文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山地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所等院级研究机构。
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教育、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教育等5个系,开设历史学(师范)、历史学(非师范)、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于1982年承办预科教育,2000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2004年成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简称“少民骨干”)基础强化培训学校(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专职教师6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博士(含在读)43人;有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先后有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学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历史文化学院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于2005年成立。老一代学者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关履权、关文发、李凭等教授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历史学科形成了厚重的学术传统。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出土文献和上古史研究所、社会时间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中国周边国家研究所、西方史学史研究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以及美国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二十四史研究中心、华南地区宗教研究中心、华南地区史志研究中心、冷战研究中心四个校级科研平台。拥有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两个校级学科创新平台。设有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广东省地方志干部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历史学专用资料室,并拥有藏品珍贵、功能齐全的文博室。
学院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历史学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论(历史学)和教育硕士(历史学)教师教育类硕士授权点2个,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历史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21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7人、具有国(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人数21人,行政管理人员9人,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一批;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中组部“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6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西北大学
学院历史专业是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名师汇集,先后有侯外庐、陈直、马长寿、陈登原、张岂之、彭树智及林剑鸣等著名学者任教,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影响。
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被列为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8年,“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被列为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现已成为历史学高级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中国军事史研究中心、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中国蓝田文明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以色列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国家一级学科,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宗教学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专门史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以中国思想史为研究特色。中国思想史是西北大学历史学科传统优势学科。该学科点由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侯外庐(1903-1987)奠基。1950年侯外庐任西北大学校长,1952年建立中国思想史研究室,1986年发展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多年来,学科点在张岂之教授的领导下,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儒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佛、道教思想以及陕西思想史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代表性成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术规范,在中国思想史研究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科点197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设立国家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中国思想史的带动下,西北大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宗教史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构成西北大学专门史研究的特点。1997年“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目前学科点共有专门史(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哲学、宗教学3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专门史)、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依托的西北大学历史学科1995年就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5年获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张岂之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主编或自著的著作20余部,培养毕业硕士生18人、博士生38人和博士后6人,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现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施工程”史学组首席专家等。
目前共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36至45岁之间的教授5人,46至55岁的教授4人,有一年以上国外访问研究经历的5人。队伍中从事思想史研究的9人,从事文化史研究的4人,从事宗教史研究的4人,从事比较思想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4人。
学科点主要致力于研究“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注重思想与社会、思想与学术、思想与文化的渗透,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儒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原名伊斯兰国家研究所,1978年改为今名。
研究所以中东历史研究为主,与现状研究相结合,为国内中东研究领域最早的博士点(1986年)。现为省重点学科,设有世界史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四个硕士点:世界史,专门史(宗教史),国际关系学,宗教学。研究所下设四个研究室,即中东历史研究室、中东经济研究室、中东宗教文化研究室和中东国际关系研究室。1999年,研究所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立项。
中东所现有正副教授10人(8人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主要学科带头人为名誉所长彭树智教授,现任所长为黄民兴教授。中东所也是中国中东研究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所内共有博士研究生31 人,硕士研究生30人。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前身为历史系,创建于1956年,时为郑州大学七个初创系科之一。1976年增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1986年增设档案学专业;1995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组建为文博学院。1996年创办人文科学试验班。2001年学校专业调整,档案专业并入信息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独立为旅游管理学院,原文博学院调整为历史与考古系。2004年历史与考古系更名为历史学院。2012年世界史本科专业成功获批,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学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世界史、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方向)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考古学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历史考古学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国学经典研读教学团队为河南省高校教学团队,中原考古团队为郑州大学首批教学创新团队。“中国古代史”为省级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学”、“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世界近代史”为校级精品课程。郑州大学历史学实践教学基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科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科技史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科研团队及平台建设方面,中原考古创新团队、犹太-中东史创新团队、中原与中华文明创新团队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原文化传承与软实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为郑州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仍然活跃于学术前沿的李民、袁祖亮、郑永福等先生的带领下,历史学科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经济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人口史、科技史、越南史、中东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居于先进行列。同时,历史学院充分利用地处中原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古代文明的考古发掘及探索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历史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此专业获准江苏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内容和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1个和史学 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社会学、社会保障、档案学、情报学、旅游管理13个学科硕士点。
社会学院中国史学科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办学历史长,学术积淀深,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柴德赓、张梦白等著名学者引领下,本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传统,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学科师资队伍齐整,师资队伍实力雄厚。70%以上的教师有博士学位。学术带头人池子华、王卫平、臧知非、朱小田等在各自研究领域均是知名专家。且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教学平台的强力支撑。本学科在红十字运动与慈善史研究、江南区域区域社会史、文化家族、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有着较强实力。历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研究项目多项,获各级奖励多次。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与地理选修科,1914年建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设立国文史地部,著名文史专家柳诒徵先生等曾在此任教。后历经变化,于1982年设立历史学系。1997年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0年设立考古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01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费孝通先生为学院题写院名。
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三个系。历史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含艺术品投资方向)、文化产业五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考古学、专门史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世界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民俗学等12个硕士点。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学院考古学、社会学、中国史、世界史在全国高校排名喜列16、23、29、38名,文博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领队资质证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27年建系以来,曾有周谷城、许德珩、郑振铎、金应熙、陈乐素、朱杰勤等大师执教。经过几代暨南史学人的辛勤耕耘,特别是1978年复校以后,历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学科建设的层次不断的提高,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在中外关系史、华侨华人、宋元明清史、港澳台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华人研究”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中外关系史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华侨华人研究基地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历史学系现隶属文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及三个行政部门,即:中外关系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资料室、文物室、办公室。全系共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职教师27人(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0人,有博士学位的17人,有硕士学位的6人,研究生导师20人)。
  历史学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2007年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及历史地理四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六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是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等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学校直属学院。人文学院现辖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4个系和人文素质教育部。
学院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哲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为国家级历史基地班。有中国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文化传播学自设专业博士点挂靠中文一级学科。另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文艺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美学、中国史、专门史、传播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30余个个硕士点;有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一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是中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直属教学机构之一。其文史哲一体的办学理念在新组建的学院架构中得以体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文艺学、美学、叙事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学、专门史、边疆学、民族史、唐宋史、东南亚史、民族传播学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有的领域甚至处于国际前沿,取得国际声誉。语言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新闻学、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世界史、近现代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专业也一直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历史系现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并为上海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近年来,本系立足于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致力于提升整体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目前本系有教师33人,其中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4人,博导1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曙光学者2人、晨光学者2人。近五年来,本系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纵向课题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出版学术专著5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9项,被学界称为上海新兴的史学研究重镇。
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有计划的学科建设,本系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了学科的布局与结构,形成了与上海、乃至全国兄弟院校同类学科错位发展的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宗教史、中国近现代民众生活史、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国古代文明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尤以陶飞亚教授为带头人的“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以忻平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近现代民众生活史”和以张童心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三个方向最具特色与优势。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成立于2008年。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现有历史学、旅游管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和文史哲基地 4个专业,其中文史哲基地为自治区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和旅游管理学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中国史和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专业方向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旅游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旅游业运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方向上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594人、硕士研究生104人、博士研究生5人,另有学历教育留学生24人。
设有1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内蒙古大学草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内蒙古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西方文明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平台;凝练形成内蒙古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西方文明史和草原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3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
蒙古历史学系成立于2011年9月,是内蒙古大学为加强蒙古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蒙古历史、民族旅游专业高层次人才以及国家、自治区历史、文化、旅游各类社会急需人才而新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单位,学生党团工作归蒙古学学院管理。
蒙古历史学系依托自治区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 程”重点建设学科——蒙古史学科建立,其前身系在国内外学界久负盛名的蒙古与北方民族史研究机构——蒙古史研究所和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新建立的蒙古历 史学系实行系所合一办学体制,现有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授历史专业、蒙授旅游管理专业和蒙古史档案文献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共有教师23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0名,博士22名,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团队。
早在1957年内蒙古大学成立时,校长乌兰夫就把蒙古史研究作为全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1958年,在历史系建立蒙古史教研室,从事蒙古史的教学与研究。1962年,蒙古史教研室更名为蒙古史研究室,1972年成为学校直属的第一个处级科研机构。1982年蒙古史研究室更名为蒙古史研究所,同时由该所析出直属学校的系处级科研单位——内蒙古近代史研究所。1978蒙古史学科开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1981年能成为自治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自治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蒙古史学科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学科,1996年又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专门史(蒙古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成立并有博士后进站。2011年,依托专门史(蒙古史)学科队伍的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水平,内蒙古大学申报并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现有中国史各学科方向国内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68人,外籍研究生13人。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原名为历史系,始建于1953年。2004年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又更名为历史学院。历史学院是辽宁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辽宁省培养历史和档案专业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史学院是国内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1年分别获得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82年获得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中国近现代史获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当时我校六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2010年国家学位授予点调整后,历史学院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2015年,历史学院与辽宁大学法学院合作成功报批法律史二级学科博士点,并从2016年起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历史学院是辽宁大学科学研究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院内有辽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有东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唐宋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东亚关系史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中心、美国史研究中心、法律史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量子数字文档管理实验研究中心、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和平台。依托这些机构和平台,学院形成了先秦考古、唐宋史、辽金史、清史、奉系军阀史、近代东亚关系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英美近现代政治与经济史,世界生态环境史、以及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历史学院承担过清史稿大词典、东北边疆史地工程、教育部211工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其他部委横向委托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各类科学研究项目百余项。
安徽大学
历史系是我校设置较早的院系之一,其创建可追溯到1928年建校之初的文法学院。1958年安徽大学重建于合肥,次年即设置历史学系并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1964年,安徽省内院系调整,历史学系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1979年,在政治学系基础上恢复设置历史系。此后历史系发展进入稳定、快步发展的轨道,并开设过历史学、档案学、考古学等本科专业。目前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中国史、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史、考古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文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为省级重点学科,“考古学”系国家特色专业。
历史系现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等专业教研室,以及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安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安徽省胡适研究中心、陈独秀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另有区域社会经济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两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在编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包括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及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获得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8人,5人在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他兼职教师18人。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重组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十五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现任中心主任为卞利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
中心现收藏徽州原始文书档案一万二千多份(册),各类抄本、谱牒、徽人文集五百余种。目前正在开展9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先后举办过6次徽学学术研讨会。中心下设徽州典籍文献研究室、徽州文书研究室、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室、徽州文学艺术研究室、徽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室等。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兼职研究人员15人
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徽学》,每年出版一卷,并编辑《徽学研究通讯》传递学术信息。中心还招收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及专门史、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戏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培养后续人才。
此外,南昌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211院校也招收历史学研究生,限于篇幅,小编不再一一介绍。
也许你错过了以下两期
知名非211,985历史学科院校大比拼
盘点历史学985院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